从张小龙演讲思考:小程序商业生态的几种可能性与开发关键!丨微头条
微信生态的所有产品都是先做后说,只有小程序是例外。
“他今天讲的很实在,对于开发者来说,现在我更想了解小程序开发的可为而非不可为。”一位花了高价来听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小程序开发者告诉萤连长。
从张小龙提出“应用号”概念后,小程序仅仅用了一年就正式推出,和这些开发者的积极推进有很大的关系。
聪明的开发者,早已经从张小龙和微信的态度看出小程序的重要性。张小龙也毫不隐瞒地说:“微信生态的所有产品都是先做后说,只有小程序是例外的。”
这个被赋予强大想象力的产品,到底会有哪些影响和商业潜能?虽然距离小程序1月9日正式上线还有近10天,在今天的微信公开课会场上,张小龙和微信团队较为慎言,但依然可以从现有的细节看出蛛丝马迹。
开发者要注意的几大细节
1.小程序的入口位置主要通过“扫一扫”二维码,这决定了线下将是最初小程序触达用户的主要场景。
“扫一扫”是微信中很基础的功能,张小龙说“扫一扫是微信触达周边的最基本方式”。而他在整个讲话中,至少两次提到智能眼镜。
张小龙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眼镜可能是个潮流,用户带着眼镜看到哪里,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在哪里,比如房间的灯,通过智能眼镜看时灯上方会出现虚拟开关,甚至可以控制这个开关,这个开关就是应用程序。”
这里所提到的房间就是线下场景,如果小程序的主要入口是来自于二维码的话,那么线下扫码的频率会比线上更高,因为用户的服务诉求主要来源于线下。比如,到达银行发现排队的人很多,如果银行提供智能排队的小程序,用户将更自然地在银行扫码二维码直接使用。
张小龙也举了汽车站客票一直无法线上化的例子,如果直接扫车站或窗口旁边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汽车站提供的小程序购买车票,这将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
他还专门提到,小程序的搜索只是有限搜索,极有可能是根据某个用户搜索过的数据进行单独推荐。如此一来,“扫一扫”将是小程序最重要的入口,而线下才能承载更多的二维码。至少从现在看,电商企业在初期的小程序时代中是比较被动的。
事实上,扫码对用户来说已经是比较“重”的行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不愿意因为无关痛痒的诉求扫码或者关注公众号,所以,把小程序的二维码置放在用户诉求最明显的地方,就显得格外重要。
2.小程序不做应用商店,微信的推荐逻辑颠覆了传统互联网推荐方式。
按照微信的逻辑,小程序是无需下载、也不用卸载的。无需下载就没有下载过程,所以微信不会做也没有条件去做应用商店。
如果没有应用商店和分发的动作,推荐列表就成为开发者关注的关键问题。小程序怎么做推荐?搜索出的小程序按照什么逻辑排名?虽然张小龙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从微信产品系的特点来看,微信的推荐是基于强社交关系的熟人推荐。
比如,小程序可以被分享给微信好友、群,绝大多数人对来自好友、微信群的推荐是毫无防备心理的。这时候,好友、微信群就是社交推荐,朋友是“推荐器”。如果按照传统互联网的逻辑来推荐,大数据才是“推荐器”。社交推荐和大数据推荐的区别是,朋友会推荐陌生信息,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新鲜感;而大数据是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关联信息。
小程序开发者同样要抓住这个社交推荐的关键因素。而如何才能在一开始就让更多的用户推荐?和订阅号一样,抓住微信大部分用户的服务心理诉求,来进行产品设计。
3.小程序不能订阅,但可以在公众号中添加小程序入口。
虽然小程序和公众号是独立关系,但可以进行关联:如果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所属机构是同一家公司主体,就可以在公众号里“看到”这个企业还做了哪些小程序,或者在小程序里也可以看到,做这个小程序的企业还做了哪些公众号,可以互相跳转。
虽然张小龙没有明确指出粉丝导流的问题,但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跳转已经说明了,公众号的粉丝是可以导入小程序中的,也就是说,在小程序中可以关注公众号,也可以在公众号中进入小程序。
点击查看大图
开发者要做的是,尽快在公众号和小程序中放置入口,及时利用最初的流量红利。这也侧面证明,虽然小程序下个月才上线,但小程序们起跑线是不同的——这个起跑线取决于公众号的影响力和粉丝数。
当然,如果小程序能够在公众号跳转的话,理论上在“阅读原文”也能做跳转,这是一个流量变现的巨大入口。萤连长认为,微信开放的这个能力,是整个公开课的重磅信息,也是极具商业想象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号的变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用户不会主动找公众号,因此公众号非常强调消息推送;而小程序强调“唾手可得”,前提是“时间与空间”,也就是张小龙一直强调的场景丰富的线下,一个线上,一个线下,正好打通了O2O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未来,公众号怎么和小程序做配合,将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4.小程序和App的产品逻辑完全不同,做App移植的开发者要注意了。
虽然萤连长和很多专家都分析过,小程序和App的形态、模式、诉求不同,但萤连长接触中发现,很多企业在开发小程序时,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把App模式移植到小程序中。从今天张小龙的分享来看,这是与小程序初衷相背离的。因为小程序更注重的是去满足一个特性的需求。
微信最看重哪些行业小程序?
在今天的公开课上,微信还专门展示了几个行业的小程序形态,其中就包括微信最看重的食、住、行、娱乐、医院等线下服务痛点明显又非常刚需的行业,萤连长也分析了一下这几个行业小程序的形态特点。
1.“住”:交互体验好于OTA平台。
其中,微信团队提到的“住”类小程序,是由金房卡开发的。金房卡是一家提供全微信应用的智慧酒店服务商。金房卡创始人韩义告诉萤连长,第一版小程序的设计理念比较简单,就是金房卡与每一家酒店合作开发一款专属的小程序,包括预订房间、酒店商城购买在内。由于小程序与微信是连通的,用户在预订或结账时,不用输入自己的信息,直接就在小程序上完成操作:
在酒店内放置小程序二维码,酒店客人可在进店时扫描使用,下一次使用时可通过二维码(线上可直接保存二维码图片或搜索获得)。这么看来,这种交互体验的确好于OTA平台。
不过,对于金房卡这样的服务商来说,怎么通过各家酒店的小程序产品,植入自己的入口才是关键,毕竟替人家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
2.“行”:直接掌握票据信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出差和旅行的次数还是相对较少,为此去下载一个App装在手机里,性价比确实很低,而且长期不用,登录密码可能都会忘记。
在微信举例的航班出行小程序中,当乘客需要时,直接搜索小程序并微信登录,即可查看航班、车次等交通工具信息,同时可完成下单、支付,支付完成后便可查看已购票据信息。对于提供餐饮服务的交通工具,还可以进行菜品查看和提前预定,避免行驶之后才发现并没有自己喜欢的食品。
将该小程序的二维码贴于机场或车站在机场,只需扫码就可以查询上述的信息,非常方便。
3.“食”:一键分享菜品页面。
“去哪吃”可能是现在大多数用户每天面对的问题。做一款餐饮的小程序,进去直接显示附近的餐厅,看到感兴趣的餐厅,就可以点击进行排队;同时,进入菜单选菜下单,等到了餐厅之后,既不用再浪费很多时间在排队上,进店之后,可以马上上菜,节省不少时间。
此外,餐饮类小程序更厉害之处在于,如果用户遇到了非常喜欢的菜品,不用分享App或公众号给朋友,而是直接一键分享菜品页面,完全不用再截图、描述。
4.“玩”:扫一扫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电影的海报经常会出现在公交站台、地铁等大多人出行的必经之地。但用户最多也只能获取到海报上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要想获取更多,就得自己再搜索。
类似张小龙设想的公交查询小程序,开发者可以做一款电影小程序,将二维码附在海报上;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查看电影视频预告,或显示上映影片的影院及时间。如果感兴趣,可以马上选择影院、订票、选座,整个过程无需跳转到其它页面。
5.“医”:解决看病难问题。
在现场,萤连长看到,以后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某个医院的小程序,在线选择医生、提前预约、挂号。之后,可以随时查看就诊时间,合理安排。就诊结束后,关于结果报告等信息,都可以通过输入条形码在小程序里进行查询,解决了看病“难”的一大难题。
可以说,在服务用户、服务商户方面,微信一直最看重的就是上述几个行业,这次公开课又专门以这几大行业为例,阐述小程序的形态与模式,可见官方对这些线下服务场景的重视。另一方面,更透露出这几个行业的小程序,也将是商业变现能力最强的。
在小程序上线后即将引发的工具红利时代,开发者更应该抓住这一波新的机会,实现服务与技术的商业变现。
购买《微信力量》送惊喜大礼
长按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